2021盘点那些逆天改命的人——曾国藩
天资愚钝的曾国藩凭什么位极人臣?
前两天看《曾国藩传》,发现曾国藩其实是很典型的,鲤鱼跃龙门的人。
曾国藩的爷爷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,曾国藩的爸爸曾麟书,是当地很有名的“老童生”。
什么意思呢?就是十几岁开始入考场,考了十六次,年过四十,考到头发都花白了,连个秀才也中不了。
曾国藩呢,和他爸一样“资质鲁钝”:“余性鲁钝,他人目下二三行,余或吟不能终一行。他人顷刻力办者,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。”
光是秀才就考了七次,有一次考完试,文章还被主考官挑去作为“反面典型”,说这篇文章文理欠通,大家要引以为鉴。
这么一个起点低悟性低的人,为什么能够“十年七迁,连跃十级”,成为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”的呢?
我觉得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,就是因为曾国藩奉行着这样一种人生策略——尚拙守恒。
虽然学习速度没别人快,领悟力没别人高,但是他胜在勤勉坚持。
之所以能笨鸟先飞,原因也很简单:
一是因为没有智力资本,所以比别人更虚心,更肯付出;
其次,笨拙的人从小就接受挫折教育,因此“逆商”高,抗击打能力强;
还有一点,是因为笨拙的人不会取巧,也不懂得走捷径,所以一步步稳扎稳打,遇到问题一定要吃透,做事不留死角。
“尚拙有恒”这一点从曾国藩每天的学习日程就可以看出来:每日楷书写日记,每日读史十页,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。
这只是每天最基本的功课,除此以外,每日读《易》,练习作文。
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他的用兵策略上,曾国藩带兵时,喜欢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。
攻打太平军的时候,曾国藩从来不贸然进攻,而是在城外挖两道长壕,里面的长壕是为了断绝城中的粮草接济,外面那道长壕,则是为了防止外面的援军的攻击。
所以曾国藩的每场仗都打得特别费力,一打就是两三年,这种方法虽然笨拙,但胜在有效。
凡事不走捷径,坚持长期主义。
日复一日的精进和坚持,虽然无法立竿见影,但是把时间尺度拉长到十年二十年,带来的效果往往是“脱胎换骨”的。
尚拙有恒,放在今天,就是持续的教育和终身成长。
持续的教育的本质,在于修正。
每个阶层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和局限性。
要想摆脱原生阶层的限制,不能沿用父母那一辈的教育和经验,因为他们的生存哲学只适用于自身的阶层,放在其他阶层上,是不成立的。
所以最好的办法,就是接受持续的教育,突破自身阶层的局限性。
关注本站首页,更多自我提升的课程,详情本站咨询老师。
相关新闻
- 北京大学EMBA学位班为你整理专科考研常见问题 06-13
- 激情点燃梦想,团结创造可能 ---2019年5月拓展活动札记 06-11
- 北京大学EMBA总裁班告诉你MBA报考为什么要工作限定经验 05-05
- 北京大学在职研修班告诉你发行上市牵涉的问题 09-19
- 酒店管理培训班的招收对象是那些? 03-24
- 北京大学EMBA总裁班告诉你国际MBA比在校MBA强在这三点 04-04
- 企业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2-17
- 北京大学EMBA总裁班告诉你深入了解MBA需要注意这8点 04-17
- 怎样设计企业的内部培训课程? 03-01
- 工作经验不够能不能报读EMBA? 11-23